中国新汉画水墨创始人——王阔海艺术简介
王阔海(原名王克海),1952年出生于山东招远市,1970年入伍,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现任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兼美术人才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北京将相翰墨书画院名誉院长,原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中央电视台《大型高端人物访谈》栏目艺术顾问,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第二炮兵政治部创作室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军高级职称评委,中国人民解放军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中国汉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清华、人大、荣宝斋画院高级研究生导师。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终身教授。
王阔海先生的新汉画水墨艺术研究与创新,是集五十多年来的笔墨经验积累与造型艺术素养和学养之大成。他长期潜心于中国画美术理论及传统笔墨技法的研究,主张全面继承中国的绘画传统,更为崇尚汉代博大雄浑的文化精神,并汲取了汉砖、汉瓦、汉画像石刻艺术的精华,沟通了汉画像石刻与中国画笔墨之间的灵魂,兼收并蓄了浮雕、壁画、唐三彩、青铜、彩陶、金石、甲骨、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和古典艺术之精髓,打通了上下五千年各个文化关节与命脉,结合了中国文人画沒骨画水墨将其转换整合成为现代的水墨图式,被美术界誉为“王阔海的新汉画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形式符号。并远承宋梁楷《泼墨仙人图》,中接八大山人,近融张大千诸大家,将中国画沒骨画法推开了一个新的领域。融合了自己的诗文与书法学养将其自创的新汉画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品质,高品格,高品位的文人画境界。其新汉画作品高扬了大汉民族博大雄浑,雄强奔放的文化精神内质,古朴典雅而富书卷气耐得细细品味;狂放而不失精微,洒脱而有力度。其作品在冲墨冲色间,营造出一种交融幻化,看似有却无,看似无却有,玄之又玄入众妙之门的神秘境界。以新古典主义风姿昭示了中国画水墨发展的又一新的方向。被公认为中国新汉画艺术创始人。2018年王阔海先生所独创的中国画新汉画技法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权,成为自建国以来中国画技法获的国家发明专利权的第一人。2019年,“王阔海新汉画艺术馆”山东滕州市落成并举行了学术揭牌仪式和学术研讨会,入会专家一致认为王阔海先生是当代守正创新的典范。
2018年,王阔海先生因历时三十多年汲取汉画像石刻之精华而探索与再创造的新汉画技法,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开创了中国画创作的一个崭新的领域。
新汉画之所以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从画法上来说在于其独特的创新,其创新元素为:一是吸收和接续近一千年前南宋梁楷的泼墨没骨大写意简笔人物画法,二是将古汉画像石刻艺术与剪纸皮影等平面艺术之精华,与为我所用的提取西方素描之精要和开创的中国画素描理论与技法的运用,再是将东方的、西方的、古典的、现代的、学院派的、文人画的这六大方向的学术精华,统合融汇为一体,创造成为独特的新汉画水墨大写意人物画系列技法与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画坛,树立起了一座中国绘画史绕不开的里程碑与高峰。
一、没骨与泼墨
中国人物画从梁楷创造大泼墨简笔人物画之后,在其后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人物画几乎没有发展,基本都是工笔画。现代近百年,人物画因为“徐蒋体系”(徐悲鸿蒋兆和中央美院)得到了改革和发展,其方法是素描加笔墨,即用花鸟的边勾边泼墨之法,但泼墨不过是侧锋刷笔,仍然是在勾线填色这个范围内进行。再是张大千,以泼墨、泼色画山水画,其方法是先泼墨再勾线,先无形后找形,是从无形到有形;在泼墨泼彩之后再加上山、桥、路、房屋、游人等,画出《长江万里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是师学和“混接”上了梁楷。但是,而当代王阔海先生的新汉画水墨艺术是续接与发挥了梁楷《泼墨仙人图》之技法优长,他是先设一个类似剪影的淡墨的有形之局,再在这个其础之上破以焦墨,或皴擦,或勾勤结构线与装饰线,再施浓淡墨冲之,破之,渗之,幻化之,浑然之….. 使之人力与天力相结合,可控与不可控相生成,成为一种较之《泼墨仙人图更为玄妙,更为神秘的水墨效果——这才是真正的远接千年之梁楷。由此而使当代中国人物画产生了一个历史性的巨变,可以说是豹变、虎变!
按王阔海先生的考究,梁楷原来一直画工笔,泼墨也许是一次不小心犯的错误,亦或是工笔后的一次唯一的遣兴之作,而仅此一幅《泼墨仙人图》成了泼墨没骨画的鼻祖。而没骨法在梁楷之前已有,那么为何他的泼墨没骨却成为了鼻祖呢?这需要我们去了解梁楷泼墨没骨的由来。
我们先了解梁楷其人及其创作,之后研究王阔海先生如何吸纳和承续梁楷的没骨大泼墨,开创出自己独特的没骨和泼墨大写意水墨人物画和新汉画,以见证历史性的继承与创造,以及对中国绘画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梁楷的泼墨人物,全称应该为“泼墨没骨简笔人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几种画法的历史脉络。
没骨法,最早为六朝张僧繇(吸收天竺直接以色彩表达形象的凹凸法),而见于画史论及的是北宋徐崇嗣,始名“没骨图”,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对“没骨”已有记载,主要论述“没骨图绘”的开创和风格。(以笔者见所谓没骨亦有骨之,叶筋花辨皆有勾线为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围绕徐熙和黄筌的风格讨论“徐黄二体”,并对黄居菜和徐崇嗣两位画家风格的记述。通过郭若虚的记录可以知道,徐崇嗣直接用色彩表现物象,无笔墨。没有笔墨及使用色彩来直接表现物象,是“没骨图”基本方法。凡此我们暂且不去细论。虽则“没骨法”源于花卉和色彩,但没骨法却并不限于花鸟画,也不限于纯色彩,墨色同样可以用作没骨的画法。山水可以追溯到六朝张僧繇,人物画则有宋代梁楷的泼墨人物,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没骨法大笔触的放笔书写。因此,没骨、泼墨可以互用、并用,混合使用。
从历代郭若虚的说法及流传作品看,没骨画“直以彩色图之”,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色点、色线和色彩的晕染去塑造画面形象,最终成为中国画的三大技法体系之一。另两种为水墨画(水墨写意其中包括泼墨法)和工笔重彩。工笔画我们于此不论,而近似没骨的画法“泼彩”、“泼墨”,简单说其实就是笔触大小不同,而作画过程或者说用笔是相似的,皆须具备写意画一气呵成的特征。
然而遗憾的是,作为中国三大绘画体系之一,较之水墨写意、工笔重彩,没骨和泼墨画法并没有如前两种画法那样辉煌灿烂人才辈出,而是断断续续,传世作品更是匮乏。可以说,人物画自从梁楷泼墨大写意之后,经过了一千年之后,直到当代王阔海先生..这才真正续接与发挥了梁楷的没骨大泼墨,运用于独具特色的创作之中,开创了中国人物画的崭新局面,成为这个时代中国人物画的顶梁支柱。而泼墨没骨主题,也正是王阔海新汉画的主脉。
就泼墨而言,先有泼墨山水,即唐代王洽((?~805)的泼墨山水。其后,梁楷(生于1150年、公元1201~1204为画院待诏),以泼墨没骨融合画人物,创造了彻底改变中国人物画历史的简笔大写意人物画。对中国画发展最重要的是,当代王阔海先生直接吸纳并发展了梁楷的泼墨没骨画法,用于新汉画水墨大写人物画,成为继梁楷近千年的断续之后泼墨没骨大写意人物画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开创了当代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崭新局面!为此,我们先认识一下梁楷的创作,继而进一步研究王阔海先生在继承梁楷之后又有所创新发展的独特画法及其对中国画的重要性。
二、泼墨没骨梁楷
梁楷,约生于1150年,父亲梁端,祖父梁扬祖,曾祖梁子美皆为宋朝大臣。山东东平人,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浙江杭州)。最早的记载是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梁楷,东平相义之后,善画人物、山水、释道、鬼神。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嘉泰年画院待诏,赐金带。
梁楷活动时间应在光宗、宁宗两朝间。宁宗嘉泰间(公元1201~1204)曾为画院待诏,后因厌恶画院规矩羁绊,将金带悬壁,舍之而去。生活放纵,人号“梁疯子”。
曾祖梁子美曾为宋朝宰相。梁楷出生名门望族,自幼衣食无忧,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也养成了他崇尚自由、性格高傲、狂放不羁的性格。“靖康之变”之后,其宅院被金兵烧光,梁楷一家几乎被金兵赶尽杀绝,唯有梁楷逃离,匆匆南渡,流落至临安一带。梁楷时无他技,唯喜绘画。落魄之时遇到当时著名画家贾师古,贾师古对梁楷的绘画天赋非常看好,于是收其为徒。师徒二人于是前往宋高宗再建朝廷所在地越州,一起应付公差。南宋政局稳定后,仿北宋建立画院,由于其出类拔萃的绘画水平,梁楷作为最高级的宫廷画师被选为画院待诏。从师贾师古(贾以学吴道子著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画院中人见梁楷的作品,无人不佩服。
梁楷《泼墨仙人图》据清代官修的《珮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以及清初厉鄂汇集的《南宋画录》统计,梁楷留下来的作品不下几十件,但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十件左右,且大都不在国内。诸如《右军书扇》《羲之观鹅》《黄庭经换鹅》《渊明像》《钟馗像》《寒山拾得》《参禅图》《田乐图》《庄生梦蝶》《苏武牧羊》《孔子梦见周公》《莲蓬变相》《太乙三宫兵阵图》等。传世作品包括《六祖斫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八高僧故事图卷》等,其中以《泼墨仙人图》最负盛名。
《泼墨仙人图》是梁楷减笔画代表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的形象。以粗犷豪放的大笔触,酣畅的泼墨法,仅匆匆简括几笔,即能勾画出酣醉人物的形貌,绘出仙人般步履蹒跚醉态,夸张地画出带有三分幽默感的沉醉神情。其五官纠结一堆,垂眉菱眼,扁鼻撇嘴,一双小眼醉意蒙眬,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宽袍大袖,露出大肚子,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跃然纸上,生动地表现出仙人既顽皮滑稽又可情可爱。其头部和左肩以湿笔渲染,可以看出梁楷运笔的轻重缓急与速度。生动地抓住了人物的表情动态,但不在意太多细节,这种放笔直取潇洒自如的画法,后被称之为“写意”或“大写意”,从技法上则称之为“泼墨”法。简单几笔就能抓住人的神韵,诸如“仙人”的腰带,仅仅四笔,但肚子的形状和行走时衣带的飞动感却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体几以水墨泼写,写尽仙人醉步姿态,简单的笔触却能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不拘形似的画法,显露出画者独创的手法,奔放洒脱的胸臆境界,为传统人物画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在用笔上,仙人衣着用大笔没骨泼墨扫出,用笔依人体结构而行,墨色顺势由浓变淡,由紧变松,由湿变干。人物形象的表达在构图上,有意夸大仙人形象头额,几乎占去面部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这种悬殊的大对比以生动的形象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意识和生命态度,是自我心境的挥洒流露。这幅《泼墨仙人图》中的“仙人”,实则正是梁楷自己的写照,凭着自己一股子“疯”劲,敢于标新立异,独步天下,创造发展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不可多得的一席之地。
为了表现“泼墨”效果,梁楷有时还特用“纸”来作画,这与宋代大部份使用“绢”的习惯决然不同。这种叛逆的做法,反映了梁楷独特的思想境界,或许不被时人理解,但却大大影响了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梁楷深入体察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形象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画家的真实情感,把这一崭新的中国画水墨大写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人耳目一新,开创了大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梁楷的画,惜墨如金,很简单,很概括,也很生动,“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随性潇洒。经常有着大块大块的留白,“心之溢荡,恍惚仿佛,出入无间”,给人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处处彰显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张力,和精神感召力。读梁楷的画既是一种笔墨体验,也是一种心境的体验,更是一种禅意的体验。用笔化繁为简,化实为禅。没有对事物深刻的观察和体验,则无法体现这种“观物取象”,更无法体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超然境界。没有对世事的洞明和通达,则难体会到“大道至简”的高妙。像梁楷这种惊世骇俗但又简单执着且悟性高卓的人不世出,而一旦世出绝对是高人。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梁楷能成“祖”的原因。其简笔画对后世徐渭、八大、石涛、金农、李鱓,以及现代齐白石等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作为一种绘画风格,却没能流传有序地传承下来,而是几近于失传状态。
一直到当代,大写意人物画家.新汉画水墨艺术创始人王阔海先生,把南宋梁楷的(宣纸)泼墨没骨简笔大写意,与传统文人画诗、书、画、印等诸要素融会贯通,用于新汉画的创新性探索,开创了新汉画水墨大写意人画的时代新篇章,成为这个时代中国画大写意的一座新高峰。
三、承续发展没骨泼墨独创新汉画、继往开来中国画写意笔墨集大成者——王阔海
王阔海先生的新汉画水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巨幅大作《飞夺泸定桥》(4.2 X 2.6米)(见图),在以前我们研究王阔海先生的文章中已经讲过,在此仅谈一二;该作品完全运用自创的新汉画技法没骨泼墨为之,并且结合西方索描造形及独創的中国画素描理论为指导,使之塑造的红军战士英雄形象体坚如钢,若敲之有声,而笔墨却是流动的、生动的、交融的、幻化的,静泌的、玄妙的。一改过去重大题材有了造型没了笔墨的弊端。一如著名中国美术评论家刘梦龙先生评价为“是一幅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伟大的作品。”这是中国当代重大题材创作中的一个熣灿的亮点。在这里不一一赘述。还是把重点放在梳理把握其整体的新汉画水墨没骨泼墨的承接发展与创新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王阔海先生的新汉画水墨艺术的意义是通过对汉画像石刻的研究与形式上的突破,把石刻形态转换成新的水墨形态,将刻意变写意,以笔代刀,把汉画像石刻变成为一种水墨画,为中国美术史创立出一个新的画种。
王阔海先生的新汉画水墨以粱楷的沒骨泼墨为感召,以汉画像石的平面构成与夸张为启示、以对汉画像石刻拓片及民间剪纸皮影的平面构成并施以文人画笔墨的浓、淡、干、湿、蕉,及墨分五色,墨分十色的手法以介入。以为我所用的汲取及巧妙运用西方素描为积极态度,以自我创造的中国画素描造型为落墨依据,依书为骨,以诗为魂,以东方儒佛道的哲学为境界,以汉画所绘故事及先秦文化为滥觞而演义,打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各个文化关节与符号,既能表现古典题材又能表现现实生活,成为通今贯古的大语言。其先后大致经过了三十多年,三个阶段,三种不同笔墨形式才达到今天这种非常完善成熟的境地。被箸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先生称之为“中国当代新水墨的奇迹”。
王阔海先生新汉画水墨的第一种样式是受一幅南阳汉画像石刻的印刷品《骑射田猎》一图的启发;也许是石刻的年代久远,石刻风饰氧化不清,也许是照像印刷的模糊恍惚,这却让王阔海先生看出了恰似笔墨的流韵,使眼睛为之一亮,想如果这种效果能用笔墨表现岀来真是前无古人!于是说干就干,并结合壁画的龟裂脱落与各种划痕与斑驳陆离的陈旧的历史感相结合,提前用胶矾点洒涂抹做画纸,干后落墨,落墨时将以往处处用笔墨画素描局部死拘形体的习惯,改为整体泼墨放平局部小间隔(这种对旧习惯的改变是相当困难的!)从而体会到只有有意放平一些局部素描刻画才会真正解放笔墨的道理,从而使绘画真正进入感觉层面,释放出真正的笔墨精神!而卡紧的地方只是在面部与手和结构骨点的地方,使之松紧相合张驰有度。使笔墨得到酣畅与玄妙,斑驳陆离的苍桑感更加强了悠久的历史感与时空的苍凉与悲怆!这一早期风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的代表作如《游春图》、 《将相和》、《孔子施教》等,但猶以《出征图》为代表作。该图为长六米高两米的巨幅大作,主要表现汉代古将士车辚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战马杂沓,鼓鸣旌飘,古将士仰面朝天,气壮山河,大有“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之感慨。画面中既有逼真的形象塑造与刻画,亦有梁楷归于空无的玄妙的泼墨,如烟似霧,亦有壁画龟裂驳落的历史苍桑,一九九五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得到各位专家好评并引起强烈反响。这一种画法可称之壁画石刻泼墨浑用法。
第二种风格是采用固粉立线冲墨法,具体操作是受传统堆金立粉的启发,用粉笔勾线皴擦并用,是理性与感性的并用,后用胶矾固之,再用浓淡墨冲之,使之骨干线时隐时现,笔墨在冲破之间自然浸淫渗跑玄化,使之玄尔又玄。加之造型的变形夸张;抽象与具象并用,使之黑白颠倒有无相生,神秘莫测不可见端睨。这种画法的代表作应首推根据滕州汉馆的一块石刻画造型而实行了二度转換创作而成的《古汉画仰象》、《孔子见老子》。这两幅作品更贴近汉画石刻本身,但又对原石实行了由石刻形态向笔墨形态的转换;其载体由石头换成宣纸,将刻意变写意,以笔代刀,既有汉风古韵的神秘又有梁楷《泼墨仙人图》笔墨的玄妙。此风格还有一幅代表作是被哲江美术馆收藏的,反映火箭军导弹训练的埸面《对接》的巨幅大画(2.4 X 1.6 M)。该作品更是现代军事题材与汉风古韵对应,笔精墨妙浑然天成与梁楷相接,是上个世纪末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固粉立线冲墨法的代表作,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王阔海先生最为娴熟的,也是大量运用的、更是长期研究已臻完美的应是第三种风格;即打着王氏深刻印记的,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王阔海新汉画水墨艺术风格。
面对上述两种方法雖然是效果空前,但总有一种提前做纸的制作之嫌,之苦,之累,之烦,终有一种不能面对宣纸下笔直取的快感遗憾,在困难和瓶径期面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