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和苏州市文联承办的“艺术与人文——第二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议”在苏州会议中心多功能厅召开。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先生为会议开幕致辞。他强调,一要牢牢把握美术评论工作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美术评论主阵地、主力军、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努力唱响当代美术发展的主旋律。美术评论是有导向、有立场、有灵魂的。面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美术作品、美术思潮、美术业态、美术传播和美术市场日趋复杂的新形势,确保美术评论科学健康发展,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要牢牢把握好美术评论工作的主心骨。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推动美术创作,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美术批评健康发展。广大美术评论工作者,要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客观批评、勤于学习思辨、勇担社会责任。要理直气壮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唱响时代进步和美术发展的主旋律。要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旗帜鲜明地批评不良倾向和错误观点。美术评论绝不能在当代美术蓬勃发展、各种美术现象斑驳陆离的关键时期缺位缺席或安于沉默。二要密切关注当代美术发展实践,不断提升美术评论的引导力、公信力、战斗力,努力开创美术评论新风。面对今天日新月异、异彩纷呈的中国面貌、中国故事、中国精神,面对美术创作井喷式发展、美术思潮百舸争流的新态势,面对网络时代、创意时代和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真情拥抱时代、拥抱生活,贴近受众需求,及时发现和推介优秀美术作品,善于观察和分析社会关注的美术现象和思潮,准确客观地揭示当代美术发展规律,提高美术评论的引导力、公信力、战斗力。增强美术评论的引导能力。要密切关注当代美术发展实践,要加强正面引导,激浊扬清,处理好主流与支流、继承与创新、主旋律与多样化、满足与提高、立足中国与走向世界等一系列辩证关系。要加强对美术作品本体的研究,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内容、题材体裁、风格样式、人物塑造、叙事手段等,不断提升美术评论的专业水准。不能盲目跟着市场走,防止片面化、功利化和小圈子化。大力提倡实事求是、真诚友善,观点鲜明、敢于直言的良好风气,使美术评论既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又有鲜活的话语表达,努力开创美术评论新风。
第二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现场
本届苏州会议的主题是“艺术与人文”,下设修身与为民、人品与画品、地域与画派等子论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位美术理论家、艺术家、学者汇聚一堂,就以上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会议分为三场进行,分别由王仲、徐惠泉、刘伟冬、林木、李一、李超德主持和点评。
第二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现场
“人品与画品”一直以来都是传统中国画论讨论的重点,中国画的品评也非常推崇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本次会议中,多位学者对“人品与画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成为会议热议的一个论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先生认为,任何一件美术品都包含两大因素:一是创作主体注入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品格,二是把上述精神内涵物质化和视觉化的技艺。苏州是“吴门四家”的发源地,四家中的文徵明是典型的文人画家,四家中的仇英则出身工匠,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文徵明与仇英出发,联系相关画家和画论,对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人品诉求与工匠精神进行思考,对21世纪的中国美术是有启示意义的。四川大学教授林木以赵孟頫和石涛为例,提出人品与画品的关系,实则是一对极为复杂的关系,非认真分析解读个中联系,分辨其独具特色的影响不可。简单化地看待二者关系并以之评价艺术是不可取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江苏美术馆原副馆长马鸿增同样从画家研究入手,从人格表率、精神指向、风格引领三个方面论述了傅抱石作为画界领军人物的意义,以及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启示价值。
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致辞
中国美术馆公教部主任、《中国美术馆》杂志执行副主编徐沛君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钱海源,都是针对当前书画界令人并不满意的一些现象展开讨论。徐沛君认为,我们今天需要做的主要是理顺关系,让美术家们干干净净地依靠诚实劳动获取酬劳,让有才有德者清清白白地跻身文化官员之列,搞好管理,为大家服务。钱海源也认为,文化艺术界的歪风邪气盛行,既有社会风气的原因,又有艺术家自身的问题。如果每个艺术家都能从我做起,切实做到“好自为之”,以做人的道德和良知标准严格要求自已,是有利于文坛艺苑风气好转的。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王仲、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州文联副主席徐惠泉徐惠泉主持会议
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万新华的研究视角非常新颖,他从传播学的视野来展开对画品问题的讨论。他认为,艺术就是艺术,这是艺术评价的准则。艺术的传播效果,也从来不从属于与艺术无关的它者。今天,认识一个画家,我们必须掀开历史迷雾,重新客观地公正地去分析,评价其艺术。而认识艺术作品的传播功用,如果一味偏狭地联系作者的人伦事迹、甚至意识形态,则必定难免远离科学的艺术观。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教授薛永年发言
“地域与画派”和“吴门与绘画”也是本次圆桌会议的重要议题,两个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古称“吴门”的苏州一带历史上产生了无数著名的文人艺术家,来到苏州对吴门绘画进行研讨,得地利之便,也能让我们对地域与画派问题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认为,从时间性与空间性讨论地域美术研究的两个维度,从画派与画坛讨论当下美术生态的两层场域,是具有新意的。他提出,谨慎轻言“画派”,深入研究“画坛”,是当前中国美术界亟需的意识与心态。尤其在艺术表现风格空前多元化、艺术价值评判标准混杂的今日,淡化刻意求异的功利心理,多一些对于艺术本体价值和艺术史规律的敬畏,应当是整个画坛有必要形成的共识。北京画院院长助理、理论研究部主任吕晓通过详实的史料澄清了“金陵八家”的真实构成,为深入研究明末清初金陵画坛提供了重要基础。她认为,在金陵八家的组合中不再拘限于某种固有的“八家”组合,而是将当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一批职业画家都归入其中,并介绍他们的共性与特色,是一种科学客观的研究态度。这也为中国美术史中的画派研究提供了价值的成果。苏州职业大学教授戴云亮以苏州入选12届全国美展的5幅中国画,来探讨现代中国画中的雷同化和跟风现象,认为丧失艺术地域性和文化差异性的创作倾向值得我们警惕。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陆军借鉴黄宾虹的“国画民学”提出“民本国画”,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画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当代中国画的历史使命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