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色彩交响——武德祖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之一,集中呈现武德祖的油画艺术成就(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并兼有创作生涯早期的版画、宣传画、连环画、速写作品精选,展出作品近百余件,全面呈现武德祖各时期艺术创作特点和成就。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贺丹,著名画家杨先让、张平良、马常利、侯黎生、杨海岩、程征、赵建、张立宪、钟国昌、卢新华、张帆、阮家妮、武永吉、郭涛、张原稼、杨开选、张哲、马泉等,以及武德祖先生的家属,夫人张雪茵、女儿武珉、儿子武永凡、儿子武小川共同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
开幕式现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致辞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向到场嘉宾,特别是对国家美术捐赠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他说,中国美术馆的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就是为了表彰艺术家的创造精神,表彰艺术家以及他家属无私的崇高精神,在这种正能量的风气中,形成色彩的交响、情感的交响、精神的交响。吴为山馆长介绍,武德祖油画艺术的重要性在于他创造了人物油画的一种典型,即注重色彩的灵动表现和人物情态的艺术呈现。他坚持“写生即创作”的理念,每一幅画作中,色调、明暗、冷暖、笔触的微妙变化,都值得细细品味。他说:“油画的民族化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的发展,百年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成就了许多优秀画家。油画民族化的本质在于作品的精神品格,它是将中国精神、时代特色、个人风格诉诸于油画语言中,达到中西融渗而折射着中国精神的境界。武德祖先生在艺术道路上跋涉,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画笔唤醒民众,歌颂英雄,创作出许多感人的形象,而且是‘中国人的形象’,令我们十分感动。”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致辞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致辞
“武德祖比我年龄大很多,但我们是同学。”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回忆起当年一起参加马克西莫夫油训班的情景:“1955年,我们国家办的油画训练班,我们是一个班的同学。武德祖是延安过来的,后来在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工作,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但是,作为油画来讲,我们这些人都没有学过。因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油画水平比较低,学油画的人很少。我们开始上美院的时候也不是学油画的,它叫绘画系,我们是以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为主。武德祖就是在这样一个时期,这样一个条件下参加油画学习的。对于油画来讲,他有他的特点,画得非常生动放松。我看了他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的很多作品,画得很有意思,很活跃,色彩也很丰富。他是很有天赋,很有才能的艺术家。”
武珉女士代表家属致答谢辞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开幕式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在致辞中说:“多年来,武先生以朴素真实的绘画语言、自由奔放的表现形式,通过自己平实稳重的笔触和色彩,富于浓烈炙热的艺术情感,深刻描绘和讴歌着他身边普通的劳动者。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与艺术追求成为大家公认的陕西油画专业领域的一面旗帜,也成为西安美术学院学科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引领者和建设者。”
家属代表武珉在答谢辞中表示,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经文化部立项,中国美术馆再度主办武德祖艺术展,同期出版《武德祖画册》,以及相关学术活动,我们从心底为父亲感到高兴。他是相继远去的老一代艺术家群体中的一员,中国美术界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艺术生命和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整理和研究。那些存留在粗糙的马粪纸上或者细密画布上的作品承载着他们曾经的艰苦卓绝、曾经的激情澎湃、曾经的人生磨砺,这一切已成为中国历史岁月的一部分,成为留给后人珍贵的艺术财富。由衷感谢中国美术馆以及每一位为本次活动举办而尽心操劳的朋友们。
吴为山为武德祖先生的夫人和孩子们颁发捐赠证书
嘉宾合影
开幕式上,吴为山先生为武德祖先生的夫人和孩子们颁发捐赠证书。展览之际,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慷慨捐赠武德祖先生油画、速写、版画作品共22件,其中包括武德祖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时期的油画习作,以及走上油画创作道路后的代表性油画作品。
武德祖(1923—1991),生于陕西西安,别名苏坚。1939年,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7年起,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画报社、北京人民画报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工作。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1958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历任油画系主任、教授及研究生导师。